本报记者 万德龙
(资料图)
近年来,“工厂还是外卖”成为困扰年轻人择业观的一大难题。一边是考研大军不断壮大,另一边则是工厂技能人才的巨大缺口,究其原因,“面子”和“里子”同等关键。当技能人才队伍解决了收入以及社会认可两个方面的难题时,“人人皆可成才、人人争当状元”的和谐劳务关系其实并不遥远。
古有文武状元,今有技能状元。近年来,市人社局聚焦服务制造强市建设大局,启动实施“技能济宁”专项行动,不断完善政策支持体系,创新技工教育发展模式,深化技能人才评价改革,大力开展职业技能竞赛,技能人才队伍建设取得良好成效,精准培养了一大批符合产业需求的技能人才,有力服务了制造强市、乡村振兴等重大发展战略。
目前,我市正在制定2023年度全市职业技能竞赛计划,围绕高端装备制造、高端化工、现代农业等重点行业,全年计划实施市级技能竞赛120项以上,涵盖200余个项目(工种)。通过技能竞赛的方式,提高技能人才的获得感、荣誉感、幸福感,让技能人才扎根济宁挣下“面子”、留住“里子”。
健全政策支撑体系 培育壮大人才队伍
近年来,我市坚持政策引领、高位推进,先后制定出台《进一步加强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配套印发《高技能人才培养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实施办法》《技能大师工作室建设项目实施办法》《首席技师选拔管理办法》《职业技能竞赛管理办法》等,从技能人才培养、使用、评价、激励等方面,形成了全链条的技能人才队伍建设政策体系。据市人社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慧慧介绍,在紧缺高技能人才培养方面,我市紧扣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动态发布急需紧缺技能人才目录,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培训、“金蓝领”技师培训,对参加培训并经考核达到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技能等级)或相应技术水平的,按照规定给予培训补贴。
在高技能人才载体建设方面,依托企业和院校中的高技能领军人才以及部分掌握传统技能、民间绝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技能大师,建设人才培训基地、技能大师工作室,开展技能攻关、技艺传承等活动。对新建的市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和技能大师工作室分别给予5万元建设补助资金。对新获批的国家级技能大师工作室、省级技能大师工作站,市财政分别给予经费资助。
在高技能人才评选方面,持续开展技术能手、首席技师等人才项目评选,每年认定近100名市技术能手,给予每人1000元的一次性奖励;每两年评选30名左右的市首席技师,在4年的管理期内给予每人每年1.2万元的人才津贴。
创新产教融合模式 培养青年技能人才
据市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四级调研员韩超介绍,我市创新组建山东省首家技工教育集团,出台专项支持措施,构建技工教育“紧密型校企联结体”,深度推进“校企合作、产教融合”。
企业参与办学新模式,做到“招生即招工、毕业即上岗”。推动企业直接参与办学决策,集团院校与京东、吉利、太阳纸业等300余家优质企业合作,累计开办订单班287个,与山东荣信、辰欣药业等企业开展2600余人新型学徒制培养。建立校企“双向互派”工作机制,建成750人的专家人才资源库,聘请30余位行业企业技术专家担任“实训教授”,让学生在学校即可掌握企业一线先进实用技术。校企联合打造智能制造、高端化工、京东校园等实习实训平台,把生产任务带进课堂,实现实训与就业无缝衔接,学生毕业即可直接上岗工作。
围绕产教深度融合,全市人社部门聚焦“十强”产业需求,增设新能源汽车、工业机器人、3D打印等新兴专业12个。组建信息技术产业、机器人产业、幼儿教育产业联盟,打造与产业链相配套的专业群,与40余家企业签约,实现专业与产业零距离、全链条对接。集团成立以来,全日制招生累计达到2.87万人,2所院校入选国家级高技能人才培训基地,1所院校入选山东省技工教育优质校。
畅通产业工人发展通道 企业获人才评价自主权
为持续深化技能人才评价体制机制改革,我市人社部门大力支持企业开展技能人才自主评价。突出企业用人主体地位,由企业自主制定评价考核方案,赋予企业充分的人才评价自主权。目前,我市技能人才自主评价备案企业达到207家,2.5万余名技术工人通过企业自主评价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实施技工院校学生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经备案的技工院校可结合教学计划,采取结果考核、过程考核或参加职业技能竞赛等方式,面向毕业学生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我市已有13家技工院校具备认定资格,6235名学生通过认定 获得职业技能等级证书。
逐步推进社会培训评价组织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经备案的社会评价组织按照市场化、社会化、专业化原则,面向全体劳动者开展职业技能等级认定,目前全市已备案社会培训评价组织7家,开展评价工种9个。
推动高技能人才与专业技术人员职业贯通发展。支持技能人才参加职称评审,取得职称后兑现相应待遇,进一步畅通技能人才发展渠道,打破技能人才成长发展的壁垒。目前,贯通领域已扩大到农业、工艺美术、文物博物、实验技术、艺术、体育等领域,已有84名企业一线职工获评中高级职称。
举办职业技能竞赛 选拔优秀拔尖人才
“为充分发挥职业技能竞赛选拔发现人才的作用,我市统筹人社、工会、妇联、团委等部门赛事资源,建立济宁市‘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体系,每年举办市级赛60项以上。”韩超说。
“技能状元”职业技能竞赛分为一类竞赛和二类竞赛,一类竞赛为跨行业、跨系统或者重点领域的竞赛,由市人社局主办,或联合县市区政府、市直部门(单位)共同举办。二类竞赛为单一行业系统竞赛,由市直部门(单位)、市级行业组织或县市区人社部门、有关企业举办,形成上下一体、政企合力的办赛机制。竞赛项目征集始终聚焦国家和省、市重要战略、重大工程,特别是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高端化工、纺织服装、高效农业、乡村振兴等重点产业和领域,发挥竞赛服务产业、服务发展的作用,并积极推动市赛与国赛、世赛接轨,选拔优秀拔尖人才。
我市坚持“办一场竞赛、兴一个工种”原则,依托职业技能竞赛,扩大技工教育影响力。在举办竞赛的同时,发布行业工种薪酬水平、企业用工需求情况、技能培训服务渠道。对所有成绩合格的选手均可晋升职业技能等级。对符合条件的获奖选手,可推荐申报济宁市技术能手,择优推荐济宁市五一劳动奖章、青年岗位能手、巾帼岗位明星、三八红旗手等荣誉称号,激励更多劳动者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
任城区:盲人按摩“师带徒”培养高级工6名
近年来,任城区大力实施人才强区战略,创新推进高技能人才工作,积极探索“新八级工”制度创新试点,弘扬劳模精神和工匠精神,培养出一批具有精湛技艺、高超技能的高技能人才。
“王俊主持研发的‘腰椎间盘突出症五步整复疗法’被授予任城区职工优秀技术创新成果三等奖,被核准为任城区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任城区人社局职业能力建设科科长林猛告诉记者,如今,王俊通过“师带徒”的方式,已经培养出高级工6名。
去年以来,王俊在金城街道开展了“千次上门精准服务”志愿服务活动,针对辖区内家庭贫困且患有中风后遗症的居民,在两年内免费上门按摩至少30次。盲人技师的励志故事,为众多患者带来了生活的希望和力量。
泗水县:火烧特色技能培训基地边培训边创收
“泗水火烧是山东知名小吃,订单一直供不应求,学员都是边培训边创收,每人每天能挣200元。”泗水县公社年代概念农场电商基地创始人吕孝晔说。
随着“预制菜”市场的火爆,泗水县人社局创新打造泗水火烧培训基地,联合吕孝晔将学员培训期间传统手工制作的泗水火烧进行真空速冻包装,通过电商平台销往全国各地,月销售顶峰时达2万余个。截至目前,基地已累计培训并带动群众就业增收400余人。
近年来,泗水县人社局坚持以培训带产业促就业,大力实施“一镇一品”特色技能培训工程,精准用好每一笔培训补贴资金,鼓励引导培训主体发挥市场作用,开设特色技能培训项目,向周边群众提供服务,实现由单一技能培训向促进就业、培养人才、带动产业全链条式转变。
梁山县:梁山好“焊”让产业工人获得尊重
作为全国知名的专用汽车生产基地,梁山县现有焊工从业人员2万人以上。近年来,该县紧扣专用汽车这一优势产业,打造“梁山好‘焊’”特色劳务品牌,为企业发展提供了充足的人力资源,助推了全县专用汽车及零部件加工企业的快速发展。
3月28日,作为2023年济宁市“技能状元”职业技能大赛的首场比赛,“水泊智能杯”全市焊接职业技能竞赛在梁山县成功举办。
“大赛充分展示了参赛选手扎实的理论水平、精湛的焊接技艺和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进一步发挥职业技能大赛在产业工人中的示范引领作用,营造尊重知识、尊重技能、尊重劳动、尊重创造的良好社会氛围。”梁山县委组织部副部长,县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党组书记、局长梁吉军说。
关键词:
推荐阅读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