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收减损是节粮减损的重要举措,今年的效果如何?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江西是我国双季稻生产大省,记者来到这里时,晚稻收获正在扫尾。在地处鄱阳湖平原的余干县枫港乡,记者看到,农机手驾驶收割机抵达稻田后并未立即下田收割,而是拿着卷尺对水稻进行测量。
(相关资料图)
在我国粮食储备环节,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粮比例约占全年粮食总产量的40%到50%,由于储备不当产后损失高达8%。今年,农业农村部将粮食烘干等技术作为产后减损的关键技术在主产区推广,效果如何?来看记者的一线调研。
在我国三大主粮中,由小农户和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储存的小麦约5%,水稻近50%,玉米高达70%左右,也是产后损耗最多的品种。
山东平原是玉米生产大县,眼下,当地玉米收获已经结束,正陆续入库。与以往不同,今年这里不少农户省掉晾晒环节,玉米脱粒后直接送入粮食烘干塔。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玉米刚刚收获时含水量一般都超过了35%,要达到入库标准,传统的自然晾晒风干至少需要5个晴天。
根据中国农科院测算,农民晾晒玉米时损耗为2%到3%,由于霉变鼠害等储存不当损失近12%。
为推进节粮减损,今年,山东平原在乡镇建成一批集烘干、仓储等服务于一体的为农服务中心,其中,粮食烘干基地23处,烘干机械化能力达到62.1%,同时,与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合作,研发运用粮食储藏霉变在线智能监测预警系统和精准防控技术,将玉米产后损失降低到1%以内。
近年来,中央财政加大对粮食烘干机具的购置补贴力度,农业农村部也大力推广烘干、霉变防控等实用技术。今年,粮食在烘干储存环节的损耗进一步降低。
记者在采访中发现,一些粮食加工企业也通过研发引入新技术,延伸精深加工产业链条等,减少粮食在加工环节的损失。我们来看记者在产粮大省江西的一线调研。
江西粮食产业以籼稻为主,记者了解到,100斤籼稻去壳后有80斤左右的糙米,而由于市场上对精度和白度的需求越来越高,使用传统工艺,糙米加工成白米后重量和营养都损失不小。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近年来,国家提倡全谷物食物消费,与此同时,通过技术创新,推广柔性碾磨等技术,来减少加工环节的损耗。
记者在万安这家粮食加工企业看到,稻谷去壳、碾米、抛光等工序已经全部实现智能化,并使用柔性碾磨技术,大大减少了加工损失。
记者在采访中看到,不仅加工技术在创新突破,产业链也在向米粉、米醋等精深加工延伸,碎米等副产品也被充分利用起来。
安义这家企业,通过采取大米不抛光少抛光处理、用碎米生产米粉等措施,粮食加工损失率从8%降到2.5%。
农业农村部表示,“十四五”期间,我国将重点从四方面着力,有效降低粮食生产、储存、运输、加工环节损耗,开展粮食节约行动。
这四大举措,坚持开源与节流并重、增产与减损共抓,大力推进全环节全链条减损,系统化降低粮食损失和浪费。
一是加强生产源头管控,推动精量播种、适量播种,减少农业生产用种,推进粮食生产全程机械化,提升机收作业标准化水平,降低收获过程损耗,确保颗粒归仓。
二是强化储运环节减损,发展粮食产后烘干,改善粮食储藏保质、虫霉防治等条件,完善农村物流节点网络体系,推广散粮运输专用工具,减少“跑冒滴漏”。
三是提升加工利用水平,建立粮食适度加工标准体系,优化加工技术装备和工艺,提高成品粮出品率和副产物综合利用率。
四是引导节约理性消费,健全餐饮业服务规范、行业标准,常态化推进光盘行动,开展爱粮节粮系列宣传活动,推动厉行节约、反对浪费蔚然成风。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