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济南两会
□ 本报记者 申红 王健 段婷婷
今年是党的二十大召开之年,也是新一届政府履行职责的第一年。4月18日,政协第十五届济南市委员会第一次会议开幕。4月19日,济南市第十八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开幕。济南市政府工作报告提出,今年济南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为5.5%以上。如何实现这一目标?为此,济南将把稳增长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重点抓好落实黄河重大国家战略、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构建现代产业体系等十个方面工作,勇当排头兵,开创新局面。
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
济南将聚力创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在提高科技创新能力上开新局,强化科技创新策源功能,大力支持大科学装置建设,加快推进电磁驱动、生态环境中心等项目;积极申报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参与实施省重大科技创新工程10项以上;加快国家实验室济南基地建设,支持3家省实验室向前沿领域发展,争取更多实验室入列全国重点实验室;积极推动校地融合发展,加快筹建空天信息大学。
在打造科技创新活力空间方面,济南将积极推进齐鲁科学城规划建设,构建“产研院创新圈、超算中心创新圈、中科院济南科创城创新圈、山东大学创新圈”四圈联动格局,打造国家战略科技力量核心承载区;加快国际医学科学中心国际化、高端化、特色化发展,打造全国一流的医疗健康创新发展高地;支持长清大学城提档升级,加快建设科教新高地、生态智慧城;新增省级以上研发机构20家。
济南还将构建以企业为主体的技术创新体系,新培育高新技术企业900家,全社会研发经费投入占比达到2.67%;高水平建设科创金融改革试验区,推动驻济金融机构设立科技支行或科技金融专营机构,发展专业性科创保险经纪公司;加快私募集聚区建设,做大做强政府性融资担保机构;推行金融辅导员制度,加强科技创新型企业上市培育指导。
着力构筑人才高地,优化提升泉城系列重点人才工程,打造青年友好型城市创建示范样板,积极推进济南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建设,探索组建人才发展集团,多途径破解人才住房难题,完善医疗、子女教育等配套政策。
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提升制造业核心竞争力,积极创建国家制造业高质量发展试验区,打造智能经济强市,先进制造业占比达到60%以上,四大主导产业规模突破1.4万亿元;培育首台(套)重大技术装备和关键零部件30项,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建设伊莱特核电深海产业园、智能传感器产业基地等项目,推进国家新能源汽车换电模式应用试点;积极发展现代都市工业。
建设区域性金融中心,大力发展产业金融,新增上市及过会企业10家左右;加快大宗能源商品总部产业园、山东互联网中药材交易平台、山东钢铁交易中心等建设发展;加快建设国际会展名城。
济南将加快建设数字先锋城市,数字经济占比达到47%以上;争创首批国家软件名园,深入推进人工智能“双区”同建,建设提升人工智能计算中心、人工智能岛、龙山人工智能谷等重大载体;加快算谷科技园、算谷产业园建设步伐,积极推进国家大数据产业示范基地、中国移动第三通信枢纽中心等项目,建成开通国家级互联网骨干直联点,加快建设“星火·链网”超级节点;做优做强浪潮云洲“双跨”平台,支持未来网络研究院加快发展。
在实施未来产业孵化与加速计划方面,济南将加快齐鲁空天信息研究院、空天信息产业园建设;推动2030“量子通信与量子计算机”重大专项立项,建设超导量子器件平台;推动氢能产业加快发展,聚力突破类脑智能、第六代移动通信、元宇宙等前沿领域,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试验区。
落实扩大内需战略
济南将持续扩大项目投资,抓好500个市重点项目,加快综合立体交通网、现代物流网、能源保障网、市政公用设施网、现代水网、新型基础设施网、农村基础设施网“七网”建设。推进国际机场二期改扩建工程,完成小清河复航济南段航道和济南港主体工程,加快建设济郑高铁,建成黄东联络线、济莱高铁,建成济南至高青高速公路,开工轨道交通二期7、8、9号线和至济阳有轨电车项目;加快济南国际陆港建设,推动商贸服务型国家物流枢纽、国家骨干冷链物流基地建设。
同时,积极创建国际消费中心城市,提升泉城路等集聚区功能品质,打造一批夜间经济示范区,新引进高层次品牌首店50家以上,加快济南国际贸易中心、绿地全球商品贸易港建设;推动家电更新消费试点,积极鼓励新能源汽车消费,加快全省非遗食品一条街规划建设,推动城区专业市场迭代升级,建设改造18个一刻钟便民生活圈。
在提高新型城镇化发展质量方面,济南将引导农业转移人口举家进城落户,城镇化率提高1个百分点左右;稳妥实施房地产调控长效机制,合理增加供地面积,支持发展长租房,筹集保障性租赁住房4万套(间)。
济南将大力发展县域经济,积极谋划中心城区至远郊区县及远郊区县之间的轨道交通线路和快速通道,提升主城区至平阴、商河、莱芜、钢城客运公交的服务保障能力;大力培育发展县域重点产业,打造一批卫星镇、专业功能镇、特色小镇;完善支持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政策体系,加大均衡性转移支付等财力下沉力度,推动更多区县跻身全国百强区、百强县。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