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市清真寺是德州城的第一座清真寺,融古朴、典雅、简洁、威严于一体,中华民族建筑风格与中国伊斯兰文化相结合,时称“德州清真寺”。
该寺院原与“安德水管驿”对门,历史上曾接待过信仰伊斯兰教的外国使团。苏禄王的葬礼,就是由该寺的教长主持的。
该寺院历任教长均是资质较高的大阿訇。山东著名的经学大师常杰,就是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在该寺“穿衣挂幛”的。新中国成立后,首届人大代表陈玉章、抗日名将马本斋的随军阿訇蔡永清均在该寺任过教长。
原米市清真寺古朴典雅的中式大门楼朝东,门楼的脊顶高约40厘米,两头云彩雕花微微翘起,中间雕刻着各种花卉吉鸟,山脊上各有5个砖雕的神兽。迎着七步青石台阶的两扇大门的正上方,悬挂着黑底金字的“清真寺”牌匾。进大门是青方砖甬路,甬路两边是白灰抹面的土坯墙,貌似一条连廊直通寺院的二门。
该寺院的礼拜大殿,系三楹单檐五脊、飞檐翘角的中华古典式建筑。青砖雕刻的脊顶两端是高高翘起的“螭吻”,中间酱紫色的宝瓶里面耸立着一枚金光闪闪的“月牙”。该礼拜大殿为面朝“天房”而坐西面东,突出了中国伊斯兰文化。礼拜大殿内外挂有名人赠送的中文楹联,大殿外的平台外沿是木制的雕花栏杆。
大殿前的院落左右各有4间平房,统称南讲堂、北讲堂。南讲堂是讲学用的,北讲堂是阿訇办公和接待来宾的地方。在北讲堂迎门的条山几上,摆放着的两个经柜里放着历代大阿訇抄写的阿文《古兰经》,据说存世极少,被视为镇寺之宝。北讲堂东的平房系“水屋子”,里面有口水井,是供做礼拜前“换水”用的。
该寺院的历届“寺管会”和阿訇,特别是被称为“革命阿訇”的蔡永清教长,严格按照党的民族政策,在寺内进行正常的宗教活动,积极地教育回族群众爱党、爱国,做拥护党领导下的好穆民,并认真地保护各种文物。六百多年来,“米市清真寺”为增进各民族间的团结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历经岁月沧桑,因年久失修等原因,该寺礼拜大殿的地基出现下陷,成了较严重的危险建筑,影响了回族群众进行正常宗教活动时的安全。
2014年8月20日,在市、区党委的支持下,米市清真寺开始了翻建工程。经两年多的施工,在原米市街(即现在天衢路和迎宾路交汇处西北角的聚秀城小区南),一座金碧辉煌、设施更加齐全的米市清真寺于2016年6月3日竣工,给古老的德州城增加了一道靓丽景观。
广大回族群众无不感谢党的民族政策,无不感谢市区领导的关怀和支持。他们决心认真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做爱国爱教的模范穆斯林。
通讯员马惠彬整理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