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人民日报点赞滨州人大工作:努力践行好全过程人民民主!
来源:人民日报客户端山东频道
人大代表实地调研——
深入访民情 共同谋发展
本报记者 徐锦庚 李 蕊
山东省滨州市沾化区下洼镇
听闻沾化俗语有二:一是“先有冬枣树,后有沾化县”,二是“房前屋后,三棵枣树”。
沾化这片土地,土壤碱性高,连最好活的白蜡树也长不好,但种出来的冬枣,却是赭红光亮,甘甜多汁,还入选了国家地理标志产品。下洼镇组织市、区、镇三级人大代表深入调研,为冬枣产业发展出谋划策。
1月25日上午,3名群众代表来到下洼镇,滨州市人大代表、沾化冬枣研究所所长于洪长热情招呼,沏好茶水送上前,拿出纸笔,开门见山:“大伙儿有啥建议,尽管提,我都一一记下来。”
“俺就提一个合作社的事。”群众代表于宗文没推让,“合作社是好事,统一管理,提高冬枣品质。但合作社还是数量少、规模小,一个村1000多个人,只有两三个合作社,有些老百姓还没加进去。”
“合作社里效益咋样?”于洪长问。
“我家2亩地大棚,去年赚了3万多块嘞!”于宗文说,“但还是得动员更多乡亲入社。打个比方,就说病虫害,不统一打药时间,单靠一家一户是非常难防治的。俺这地块刚治好,隔壁那块地还没治,虫子又飞俺这地里来了。”
“我在调研中也发现这个问题。有的乡亲没入社,技术跟不上,种的果子品质有差距。长远来看,可能影响咱沾化冬枣的牌子。”于洪长稍作停顿,“得让合作社快速成长起来!大伙儿放心,我会尽快形成建议带上去。”于洪长埋头记下,讨论继续。
“依俺看,品牌保护很有必要。”村民代表于曰杰说话干脆利落,“前几天,村里乡亲反映,有人找上门,问能不能从别的地方进大枣,贴上咱们的标签。老乡当时就拒绝了。”
“确实有这么回事。咱是9月中旬摘下枣子,陆续上市。有的地方9月上旬就摘了,存在冷库里,等咱冬枣卖没了,就拿出来卖,说是‘沾化冬枣’。可那枣又绿又不甜,砸咱们牌子。”于宗文也皱起眉头。
“这个问题,先前有群众向咱镇里的人大代表反映过了。代表已把建议逐级上报到市人大,市人大正准备下来调研呢。”于洪长转向另一名村民代表于希国,“希国,你也讲两句呗!”
“光宣传大棚好,可老百姓都用上了大棚,技术咋办?”于希国说,“就拿最近来说,天冷了,气温咋调控?啥时候通风、放膜?于所长,你是行家,经验丰富,能不能给俺们指导指导?”
“对!俺们村也有同样问题。”于曰杰、于宗文二人频频点头。
“行,大伙儿别急,我明天也献献丑,去给乡亲们讲讲咋种枣!”于洪长话音刚落,屋里响起一阵笑声。(完)
(后记:采访回来的路上,滨州市人大常委会党组书记、主任王文禄告诉我们,在滨州市,像“枣乡情”这样的人大代表联络站全市建成了591个,其中乡镇(街道)中心联络站92个,实现全覆盖,建成社区(村居)、企业代表联络站499个,人大代表联络站已经成为实践全过程人民民主的重要阵地,全市五级人大代表常态化进站听民声、解民忧、办实事,一批批群众急难愁盼的实际问题得到了解决。)
2月11日,滨州市人大代表于洪长正在沾化区下洼镇“枣乡情”人大代表联络站联系群众。照片由王美健拍摄
《人民日报》(2022年2月17日 4版)
关键词:
关于我们 广告服务 手机版 投诉文章:435 226 40@qq.com
Copyright (C) 1999-2020 www.baiduer.com.cn 爱好者日报网 版权所有 联系网站:435 226 40@qq.com